直資聚賢|讓孩子做回孩子 — 樂做自信有禮嶺南人
每年十一月和五月的學校開放日,吳校長總會隨意在入學講座上問家長對嶺南同小的學生有什麼看法,得到的答案總是一面倒的:自信、樂於分享、大膽、對學習有信心、主動……這些是不是你期望見到我們下一代的性格特質呢?
每年十一月和五月的學校開放日,吳校長總會隨意在入學講座上問家長對嶺南同小的學生有什麼看法,得到的答案總是一面倒的:自信、樂於分享、大膽、對學習有信心、主動……這些是不是你期望見到我們下一代的性格特質呢?
九龍三育中學緊貼城市智慧發展,擴闊同學學習領域 九龍三育中學重視培育全人啓迪多元發展,以學生為本,識別學生才能,盡量提供適切的課程,以裝備學生應對未來,達致終身學習之目標。學校除了提供傳統學科,亦就社會發展趨勢,為同學提供實用及多元化學習經歷,即使是學業成績稍遜的同學,亦可透過校本課程,朝著多元出路方面努力。
「立根中華文化,開拓國際視野,五育並重,發揮個人潛能」是中華基金中學自千禧年創辦以來一直所持守的。中基一直推行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範式,定期修訂校本課程,更新學校設施,提供優質教育以讓師生適應瞬息萬變的世代,在教育發展上持續進步。
優才書院小學部於5月4日舉辦了一年一度的小一入學簡介會,儘管當日的天氣欠佳,下着滂沱大雨,卻無阻家長們出席的決心。簡介會原定分上、下午兩場,上午場500多位家長無懼風雨,準時到校參加,禮堂裏座無虛席。可惜中午時份天氣轉差,暴雨更是集中在西貢、將軍澳一帶,下午場被迫取消。
將軍澳香島中學的「一生一體藝計劃」不僅是一個聯課課程,更是學校教育理念的體現。該計劃培養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空間,讓學生在這個舞台上探索自我,展示才能,走向人生更燦爛的舞台。
現代社會高速轉變,教育工作者這些年來不免重複問着同一個問題:什麼才是追得上時代的教育?STEAM、Coding、AI,似乎樣樣重要;中文、英文、數學,當然不可或缺;歷史、文學要鑑古知今;還有視藝、音樂要培養性情。然而學生的角度卻大叫救命,疲倦的面容只想停一停、抖一抖。三月尾我們安排中一至中五同學離開課室,出走大自然,讓學生不食五穀,吸風飲露,結果又會如何?
在教與學領域當中,老生常談一句話「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學習的地方,不僅限於課室;知識的來源,不僅限於書本。當AI時代來臨時,這句話更顯得擲地有聲,猶如跳進萬花筒的世界,不禁讓教育界反思學生除了可以這樣學,還可以怎樣學?
今年是筆者離開津貼小學,踏入直資小學工作的第一年。直資小學,無論是家長、老師及學生都有很大的分別,而學校 的行政、人事、資源及財務的管理也截然不同。對我來說是挑戰,也是機遇。保良局香港道教聯合會圓玄小學是屯門區唯一直資英文小學,學校積極推行「啟發潛能教育」,透過5Ps:人物(People)、地方(Places)、政策(Policies)、計劃(Programs)及過程(Processes)的互相配合,鋭意創造一個關愛、尊重、信任及樂觀的學習環境,提供啟發學生潛能的學習機會,使學生在學術和體藝方面得以全面發展,成為終身學習者,盡展潛能。除此以外,學校也非常重視學生的品德教育,期望同學能明道立德,關愛他人,成為富獨立思考及創新精神的明日領袖。
我和學校團隊非常重視培訓學生的語文能力,擴大資源,針對學生能力及學習風格籌劃語文學習策略,藉以鞏固兩文三語能力。教學團隊積極創造體驗式活動,豐富學生的語境意識,提升讀、寫、聽、說能力。
從數年前學校開始用「AR」、「VR」等技術,並推動「BYOD」(使用平板電腦作為學習工具),讓學生善用不同程式促進學習。到疫情期間「網課」的出現,學生可謂「足不出戶能知天下事」。及後人工智能(下簡稱為AI)的迅猛發展,亦迫使我們開始思考如何將AI融入教學模式之中。凡此種種,都提升學生獲取知識的便捷性。但我認為莘莘學子的需要,不單單是學習資源,而更多的是對人文素養的栽培,而這正是AI大趨勢下所無法取代的。
學生由踏入校園一刻開始,重點往往放在學業上,這是普遍家長及社會的認知及要求,目標都是為學生成長後有更多更好的選擇,但學校只有此單一「功能」?學生又只有此唯一「出路」?當然學生到學校就必須要用心讀書學習,這是不能否定的。不過,除此以外,我認為學生更要接受多元的學習機會,讓學生具備多元能力,才可適應及克服大環境的轉變,創造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