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資聚賢|建構國際視野 與世界接軌
推廣「兩文三語」是香港語文教育的既定政策,面對全球化的挑戰、粵港澳大灣區的機遇,普通話及英語能力必不可少。然而,近年不少國際組織指出,掌握第三語言,甚至更多外語的人,才能持續保持競爭優勢,成為未來的人才。香港是個國際大都市,匯聚了不同地方的文化,我們會經常接觸到不同國家的語言,因此,培養更多具備多語、跨文化能力的人才十分重要。
推廣「兩文三語」是香港語文教育的既定政策,面對全球化的挑戰、粵港澳大灣區的機遇,普通話及英語能力必不可少。然而,近年不少國際組織指出,掌握第三語言,甚至更多外語的人,才能持續保持競爭優勢,成為未來的人才。香港是個國際大都市,匯聚了不同地方的文化,我們會經常接觸到不同國家的語言,因此,培養更多具備多語、跨文化能力的人才十分重要。
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具有多元的文化背景,「兩文三語」更是香港語言環境的獨特優勢,因此香港學校都採用雙語教學,中英並重。為配合學校發展的需要,教育局自2010/11學年起開始推行微調中學教學語言安排,讓學校有更多彈性和空間調整校本教學語言政策,提升學生接觸和運用英語的機會。此舉猶如細雨潤物,逐步提升學生的英語能力,培育出更多具國際視野的新一代。
在香港成長和學習,孩子面對很多任務,要不是多做功課和補習應付測驗考試,就是要練百般武藝。但大量的研究顯示,在這樣拔苗助長的氣氛下很難讓子女充分展現潛能。就好像跳虱,是動物界的跳高能手,明明能跳過自己身高的400倍,但是把牠困在玻璃瓶子裏一星期,就算挪開上蓋,牠也再跳不出來。
小朋友最早可於兩歲入讀幼兒班,再三年幼稚園、六年小學、六年中學及四年大學,屈指一算,完成大學學位時,他們已在學校學習二十年了。在學期間,學生已漸成長為成年人,他們需要學習應有知識及技能、培養良好品格及正確價值觀,裝備自己以應付畢業後投身社會工作。
多元文化共融與教育理念 聯合世界書院(UWC)是一個國際教育機構,由18所學校、160多個地區遴選委員會和超過60,000名校友組成。創辦於1992年的香港李寶椿聯合世界書院(LPCUWC)現屆257名學生來自90多個不同國家地區。學校提供為期兩年的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IBDP),並透過寄宿體驗和啟發思維的「全才」活動,在運動、藝術和社區服務等領域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和批判思考。
筆者近日參加多場本地教育會議及海外大學開放日,席間屢有人問及在人工智能威脅下,將來學生從事某些易被取代之職業,是否難以保障其職場地位?豈料講者皆不約而同認為「不會」,蓋因人類具明辨慎思、批判性思考及高尚人格,能防止人工智能所帶來的毀滅性惡果。
人們常說教育是「生命影響生命」的工作。許多人喜歡引用韓愈〈師說〉的名句:「傳道,授業,解惑」來概括教師的專業使命,而事實上教師確實在塑造年輕人生命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明愛華德中書院是香港特區政府在二零零三至二零零四學年撥款興建的八所「直接資助」高中學校之一。香港明愛創辦學校的目的,是在常規教育系統之中,為高中學生開闢另一條升學途徑,以全方位的教育和多元智能的訓練,使學生達致全人發展。
在二十年前的回憶中,當我踏進那間充滿南亞裔學生的課室時,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因為從來沒有接觸過非華語學生,對他們的生活習慣我只是一知半解,對他們的文化更是一無所知。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漸漸適應了這種氛圍,也開始了解他們的個性、習慣。
在二十年前的回憶中,當我踏進那間充滿南亞裔學生的課室時,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因為從來沒有接觸過非華語學生,對他們的生活習慣我只是一知半解,對他們的文化更是一無所知。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漸漸適應了這種氛圍,也開始了解他們的個性、習慣。
本年的一個五月天,學界手球隊冠軍戰隨著哨聲展開,那一幕幕精彩動人的畫面,至今仍於腦際迴盪……球賽甫開始,我校健兒先聲奪人,以3比0的優勢主導,然而對手乃實力勁旅,他們拼盡全力追回分數。整場賽事都在攻守互換,爭持不下的緊張氣氛中進行;豈料最後十秒,對方抓著我方後防漏洞,在迅雷不及掩耳下投入決定勝一球,我隊最終以一球之差和冠軍擦身而過。在輕輕細雨下,健兒們坐在場邊低頭痛哭;到場支持的老師、家長、同學也不禁悄然淚下。作為校長的我固然心痛,但隨之而來是更多的感動。健兒們不怕艱難的努力付出,全力以赴,雖敗猶榮莫過如此!相信同學定能從這次挫敗中汲取經驗,為未來蓄養養份,踏出更堅壯的步伐。以下乃中聖書院學生的成長小故事,願與大家分享互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