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M 與 STEAM
黃廣威 STEM教育(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和STEAM教育 (STEM加上藝術Arts)最近在不同的平台上都被熱熾的討論。首先考慮甚麼是和為甚麼要有STEM教育。許多國家的教育部門近年都持續地發表不同的報告說,21世紀未來數十年裡需要的技能,是今天許多大學畢業生仍沒能夠掌握的。年青一代的學生需要有更深入的數學和科學知識,也要有整合和應用知識的思維,以裝備自己有解決未來面臨挑戰的能力。
黃廣威 STEM教育(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和STEAM教育 (STEM加上藝術Arts)最近在不同的平台上都被熱熾的討論。首先考慮甚麼是和為甚麼要有STEM教育。許多國家的教育部門近年都持續地發表不同的報告說,21世紀未來數十年裡需要的技能,是今天許多大學畢業生仍沒能夠掌握的。年青一代的學生需要有更深入的數學和科學知識,也要有整合和應用知識的思維,以裝備自己有解決未來面臨挑戰的能力。
譚張潔凝 一些新聞報道反映現今青少年思維負面、邏輯簡單,稍有不順意便做出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言行,輕者如隨便爆粗、「有無搞錯」常掛嘴邊,滿胸忿怨,怨天尤人,嚴重的更會把寶貴的生命也輕易放棄。人們不禁會問:近年學校這麼重視推行正面教育,為什麼年輕人的思維與行為為何和我們的期望會有這麼大的落差?
譚張潔凝 2001年香港課程發展議會在報告書提出學生學習的四個關鍵項目,第一個項目是「德育及公民教育」,開宗明義地提出課程是為了「幫助學生建立正面價值觀和培養積極的態度」;課程架構在2008年作了修訂,期望學生能有「堅毅」、「關愛」、「誠信」等素質去「持守正面的價值觀」;2014年,基礎教育課程提出須聚焦、深化、持續,須從知、情、行三個層面去推行德育及公民教育,中心目標仍然是培育學生的「正面價值觀和態度」。
陳偉佳 教育局將在下學年落實初中中國歷史獨立成科,而在《施政報告》中表明培養學生的國家觀念「是學校教育應有之責」。很多論者將二者掛勾起來,作為理所當然的因果關係。固然歷史教育是否能培養學生的國家觀念,答案也是肯定的,只是程度問題而已。但歷史教育一定不單單只有上述目標,最終使學生產生家國情懷、具歸屬感,那是歷史教育的再產品。
徐區懿華 約十天前,公營學校四會召開記者招待會,為公營小學爭取更合理的薪酬及人事編制。當天大多數傳媒未能掌握重點,報導時集中於「百多位小學校長要求增薪」,致令公眾產生疑問「為何校長們放着許多事情不做,要拋頭露面為自己福祉發聲?」更有人問我為何不受影響的直資學校校長們也跑出來支持是次記招。
Science 科學 Ÿ Technology 科技 Ÿ Engineering 工程 Ÿ Art 美術 ŸMathematics 數學 徐區懿華 近年創科教育興起,校園內外五花八門的課程相繼出現:無人駕駛機、機械人操控、程式編寫、生物科技、3D打印、電子積木等等。事實上,過往小學教師受訓時有關訓練並不多。個別學校老師有科學或數學背景或對科研甚有興趣,才有更充足的準備度去發展有關項目。但也有不少學校缺乏相關方面專門人員,對如何起步感到不知從何入手。部份家長有的熱衷於盡快讓子女趕上大趨勢,但對科技望而卻步者亦大有人在。
黃金蓮 直資學校較官津學校有較多的彈性,如:校網無限制,可以全港收生;向家長徵收學費;靈活運用資源,增設學校的硬件和招聘人手;自行決定教學語言和課程等。在眾多靈活性中,善用課程彈性最能帶出正面的教學成效。
黃廣威 很多家長都希望能為同學訂立每年的學習目標,為他們未來的一年作一個計劃及行動方案。同學們可能會問:為甚麼要設定目標呢?其實很多的頂級運動員、成功的商業要員和各個不同領域的成功人士,都會設立自己的目標。設定目標可以給同學帶來短期的動機和長期的願景,並且可以使他們集中知識的獲取,並幫助同學們組織和計劃自己時間和資源,使他們可以充分掌握自己的生活。
鄭建德 進入二十一世紀,世界各國都在進行規模或大或小的教育改革,香港也不例外;從學制到課程,以致考評模式,都起了翻天覆地的改變,為的是要回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二十一世紀的青年人才,究竟需要學習和培養哪些知識、技能和價值觀?可是,在芸芸改革中忽略了一個關鍵環節,就是課堂教學的改革。若教師仍以單向教學為主,老師講,學生聽、抄、背,囫圇吞棗,然後在考試時機械地默寫一遍;這樣的課堂教學怎有可能培養靈活、創新,能將已有知識應用在新問題上的二十一世紀青年人才?故此,培育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才是正道。
林建華 筆者有機會於6月23日至27日跟仁濟醫院屬下六所中學42位師生前往「一帶一路」的哈薩克斯坦作參觀交流。哈薩克斯坦是鄰近中國新疆的中亞細亞國家,於1991年脫離蘇聯獨立,資源豐富,是以前蘇聯的糧倉,盛產石油。這個活動得到仁濟「一帶一路」旅學基金創辦人林煒珊女士贊助。
關穎斌 教育是關乎培育人的事業,不論是小學生,還是中學生,在和諧的環境才可安心學習,才能愉快學習。學校內部行政人員、老師、學生、家長的互相信任,有利學校內部和諧環境的營建,課外活動、學與教等成績在上下一心的環境才可以追求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