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資初心
陳偉佳 直接資助(直資)計劃於一九九一年出台,其時當局根據教育統籌委員會第三號報告書的建議,及經行政局通過而設立。在發展過程中,教育局不斷就直資計劃的制度進行優化。回想當年,政府推出直資計劃的初心,就是要本港的學校體制更趨多元化,讓家長有更多選擇。
陳偉佳 直接資助(直資)計劃於一九九一年出台,其時當局根據教育統籌委員會第三號報告書的建議,及經行政局通過而設立。在發展過程中,教育局不斷就直資計劃的制度進行優化。回想當年,政府推出直資計劃的初心,就是要本港的學校體制更趨多元化,讓家長有更多選擇。
盧偉成 按字面解釋,「通識」一詞,有兩層意思:一是「識」,二是「通」。 「識」,即是充分了解──不是一知半解,不是道聽塗說,不人云亦云。「通」,即是看得通透,看清全局,看見事件與事件之間的關係、互動和發展──而非只看見樹木,不看見森林。
羅慶琮 上世紀末,很多教育家指出:我們的學生將會生活在一個複雜多變的後現代社會,我們必須改革對他們的教育,使學生有所準備。進入二十一世紀差不多二十年了,不論從宏觀世界出現的黑天鵝、灰犀牛,到現實生活的職場變化人際關係,都反映出當年預見不虛,我個人認為,即使在教育制度上沒有重大的改革,為了孩子,我們也可以在學校生態上做點工作。
黃廣威 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在六月底發表了第一份諮詢文件,內容涉及全人教育、價值觀教育、創造空間和照顧學生多樣性、應用學習 、大學收生和STEM教育六大方面,但在考評改革,特別是在推行新高中文憑試時引入而引起頗多討論的校本評核,在今次之課程檢討諮詢文件中,卻絲毫未有半點著墨。 其實在新高中文憑課程推出之初,校本評核確是引來教育界人士及一眾家長很大的期待,因為在宣傳推行校本評核之時,教育局不時用上「不用一試定生死」、「平時學校功課佔一定分數比重」及「更加準確的形成式延續評估」等字句,可惜到最後推出時事與願違,與當初宣傳時的校本評核理念大相逕庭,結果引來不少持份者的口誅筆伐與業界之劣評,包括佔文憑試分數比重太少而失去校本評核本意、用筆試成績作為調整校與校之校本評核分數而引起之不公、與及各科均推行校本評核而引起之能力考核重疊及考生時間上無法負荷等問題。雖然有關當局在近幾年已大幅修訂校本評核之考核模式及評核安排,但在非由中央在整體文憑試考試機制下統一作調控,只由個別學科委員會中作小規模自主調息,結果演變成一非驢非馬,與當初校本評核之原本理念及目標相去千萬里之一個特有產物。 校本評核在不少國際性考試中都有發揮著關鍵作用,但在香港推行上卻起著非常特殊的情況。校本評核的在評估技術上的合理性,相對來說是比較容易發展和促進,但一個有效的校本評核應該包括增加公平性的測試過程,和公眾對該校本評核測試過程的信心。另一方面,從不少地區推行校本評核中所得出的經驗,實施過程中的關鍵問題必須要得到關注和有解決方案,才能有成功推廣的機會,這些關鍵問題包括教師和學生的工作量增加,社會各階層的持份者對學校執行校本評核流程的信心,學校及教師對校本評核的本質認同,和執行上技術的掌握及資源配套的配合支援等,在不少研究文獻上都有提及與結論建議,可惜校本評核的掌舵人沒有吸取前人經驗和教訓,最終只得一個「落雨收柴」的結局。我們非常期待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能在下一階段在這方面抽時間關注一下未來的發展,因為真不願意再見到同學們用校本評核的工作量,作為他們在高中選科時的其中一個指標。 (作者為林大輝中學前校長)
黃桂玲 隨着新高中學制的推行,香港的中學特別重視學生的「其他學習經歷」,其中服務學習幾乎成為學生必然參與的課程活動,然而亦有聽到有些學生並不真正明白服務的意義,只是抱着滿足學校定下好時數要求來參加服務,這樣對個人或接受服務者都可能有負面的感受,甚至歪曲了服務的真正意義。
徐區懿華 上文提及天生內向的孩子不一定在小一入學面見中輸蝕。只要家長用適當的方法去教導小朋友,他們仍可以在面試中發揮所長。由嬰孩時期開始,主要照顧者用不同的方法去回應小朋友,已經可以有很大的差別。有些內向的小朋友像「含羞草」,可能相對敏感,對大人一些不是太有鼓勵性的回饋會立刻退縮;也有些是「慢熱型」,要慢慢觀察,了解情況,然後才有行動。
徐區懿華 每年踏入6月,K2家長都會十分疲累,要覓得對孩子來說最合適的學校,絕非易事。不但要安排時間出席各校的簡介會,也要按各校不同形式的報名表要求,申報入學資料。唯恐稍有差池,影響入學機會。但最令人崩潰的,就是孩子臨場失準,不能發揮平日的水準。對內向小孩的父母來說,面試更是對父母和孩子的一場巨大考驗,而且一般都可預計結果會未如理想。
文詩詠 筆者熱愛游泳,有一畫面至今難忘:一位媽媽陪著身高一米不到的小女孩站在泳池邊,小女孩的爸爸則站在泳池裏,正向她伸展著雙手。這對年輕父母十分有耐心地鼓勵著女兒,讓她勇敢地跳下水裏。小女孩穿著救生衣,胖嘟嘟的身子甚是可愛。膽怯的她幾經猶豫、退縮,最終勇敢地跳下來,爸爸穩穩地接住了她……那一刻,小女孩綻放出的笑容美麗得無與倫比……
關穎斌 2019年1月3日,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訪問亞的斯亞貝巴時會見記者曾說:「埃塞爾比亞和中國是親密友好的兄弟,是全面戰略合作夥伴,落實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成果和共建 『一帶一路』 兩大機遇,重點加強在基礎設施、工業園區、能源、農業、人力資源開發等領域合作,助力埃塞提高自主發展能力,實現兩國的互利雙贏。我們期待中埃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在新形勢下繼續發揮示範作用。」 就是在這樣的宏圖偉略下,1月底香港教育界一行十餘人踏上了埃塞的探索之旅。
鄭建德 特區政府希望投資教育,投資未來,推出一連串政策,投放額外資源,以優化學校教育。細看資源投放的目標,無論在人事(教師職位全面學位化、一校一行政主任、一校兩社工)、學校硬件和軟件配置(優質教育基金專項撥款計劃),以至學校活動上(全方位學習津貼、中學IT創新實驗室),對直資學校來說,都不是甚麼新事物;直資學校在資源彈性運用的原則下,早已按校情把資源投放在這些目標上。換言之,直資學校是在創造著教育服務的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