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般學校在復活節前後都會安排遊學,讓學生跳出校園拓展視野。各間學校校情和學生家庭背景不同,遊學路線也豐儉由人,但往往想兼顧學習、安全、有趣,還要食好住好和合理價錢,「平靚正」從來都不容易。更不用想像當一間學校,每年籌備超過二十條國內外,長短線「雨露均沾」的難處。儘管如此,宏信書院作為一間提供優質教育的直資學校,我們理解家長的需要,知道家長所期望的不僅僅是為學生提供遊玩的機會,更是可以超越國界、文化、時間與空間的學習旅程。





同學們隨著老師駐足在古都「長安」的大雁塔下,踏在玄奘之路的起點,了解到唐三藏所帶回的每一個知識,因著交通工具的限制,都要經歷十多年的歷程。而當時的長安,作為世界上最大、最國際化的城市,今天孩子們所看見這塔上的每一塊磚、每一層土,都在告訴我們國際化不能只是招生單張上的燙金字,而應是一代又一代的文明接力棒。
歷史長河中,我們所經歷的,不過是歷史的一瞬間,當一眾師生在黃昏時騎著駱駝,駝鈴聲在夕陽下悠揚的迴蕩,師生們的身影被拉得修長,仿佛與千年的商隊重疊。這一刻「絲綢之路」四個字,已經不再是課本上的鉛墨,而變成了身後駝隊所揚起的沙塵。理性教育和感性的體驗在荒漠中完美對撞,正如我們所認知的「絲綢之路」從不是一條路,而是一種信念與理想,是把陌生變成熟悉的過程。在莫高窟的洞窟內,當學生指著斑駁的壁畫,顏料剝落處所裸露出的赭石線稿,像一頁被風掀開的千年書本。景區外隔壁攤上的碎石,也不再被嫌棄,因為他們正是千年繪畫的偉大顏料。
規劃遊學,猶如在教育的天秤上精準的測量,平衡知識、體驗、文化深度的確是一門藝術。帶遊學團剛三十年,走遍七大洲,從以為出國才是國際化,到慢慢明瞭原來國際化不是空間環境,不是出國次數,而是學習者個人修養之時,我們所追求也不僅僅是飛機里程的數值,而是懂得並學會尊重自己、尊重別人、更要尊重差異。無論是北京的長城抑或京都的廟宇,是敦煌的石窟抑或是巴塞隆拿的聖家堂,是桂林的梯田抑或是新西蘭的火山地貌,是西安的兵馬俑抑或是烏干達的野生動物園,我們所提供的不僅是一次旅行,而是一次心靈的拓荒。
在敦煌鳴沙山月牙泉邊,學生所書寫的不是明信片,而是給未來自己的獨白;嘉峪關上與天山腳下,他們不只自拍,而是與歷史和文明的對話。我們相信最好的課堂在真實的世界裡,最好的教師在旅途路上,而最好的學生一定是用腳步丈量知識的探究者。因此,每一個明智的家長所選擇的不僅僅是一間學校,更是一扇看世界的門窗。
作者: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宏信書院總校長林克忠博士
原文網址: 直資聚賢|無墻的教室,在遊學路上找尋教育的真諦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60235747